Covid 瘟疫之後,東京的共享空間(coworking space)樣態日益豐富。這裏記錄一些我用過的。
一、公共圖書館。必須強調,私人企業免費利用靠稅金運營的公共設施辦公,在道德上是存疑的。不過很多時候商業性共享空間裏的人倒也未必是在辦公,而是處在一種介乎學習、休息、和工作之間的狀態。這時公共圖書館就是上佳之選。中國出身的人往往對公共資源沒有期待,但日本的公共資源對於奉行終身學習原則的人而言非常友好。蔦屋等商號以 curation 選書品味著稱,但論藏書量自然是圖書館完勝。要說短處的話,圖書館乃社會公器,有時不預約就不易找到空位,網絡狀況往往也不如商業性共享空間那麼有保證。
二、蔦屋 Share Lounge。存在感最高的一家,分店遍佈全城。有包含無限軟飲料和硬飲料的兩類門票,同時自然也發揮蔦屋在 curation 上的強項,不同分店會擺放不同的雜誌書刊供免費閱讀。例如下北澤分店目前有大量七零年代至今的《電影旬報》。自然,curation 就是 exclusion,明確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的人還是更適合去圖書館,需要別人爲妳「提案」的人——這毫不羞恥——比較適合 Share Lounge。
可直接向店員買票進店。預約則需通過其 Share Lounge app,此 app 似僅在日本區 App Store 提供。Wi-Fi 通過密碼直連,無中間頁,快速穩定。
三、六本木文喫。這其實是蔦屋 Share Lounge 的提攜店。書店 + 小型圖書館 + 共享空間的合體。店裏的書可以拿到座位上看,看中了也可以買。在牢記 curation is exclusion 的前提下,可以說選書品味亦值得稱道。二層的一整排座位有開闊的皮質桌面,但插座數量不足。有簡餐提供,需另外付費,且最近改成了掃碼點單,令人不快。原則上不鼓勵中途離場(比如跑到一百米開外的 Shake Shack 吃午飯)。
可直接向店員買票進店。Wi-Fi 通過密碼直連,無中間頁,快速穩定。
四、Coinspace。多設在大型百貨店內,無人看守,靠攝像頭監控。簡約辦公室風,座椅舒適,但不會有蔦屋 Share Lounge 那種強調質感的沙發,也沒有簡餐飲料等多餘的東西。不過既然位處商場,通常走兩步就可以找到咖啡館和餐廳。原則上可離場最多一小時。
註冊免費會員後可直接掃碼進店。Wi-Fi 通過密碼直連,無中間頁,快速穩定。
五、Komeda 咖啡店。在椿屋和星野這類價位高於星巴克的咖啡館當中,Komeda 咖啡是比較適合工作和學習的一家。所有座位都有插座,規矩是超過三小時要追加點單。
Wi-Fi 需通過中間頁輸入電郵地址後連接,快速穩定。
另參見山田全自動的 Komeda 漫画。
六、Station Work。這家我其實沒用過,是設在 JR 站內的一個個移動式小房間,「極狹,才通人」,完全爲上班族途中臨時辦公準備。
需要註冊賬號並預約方可使用。
以上蔦屋 Share Lounge 價格最高,按小時計費。文喫和 Coinspace 的全天通票價格都在兩千日元上下(約一百人民幣),另外也有月票出售。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零星的非連鎖性共享空間,有的附帶登記法人地址等功能(但可能限日本國籍),此處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