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國

在日本的補習班工作的日本人抱怨近年中國學生激增。「她們在日本長大,說起日語完全就像日本人,諺語什麼的背得也比日本孩子好」。言下之意,「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張愛玲《第一爐香》有這樣一段:

薇龍不由得生氣,再一想:「閻王好見,小鬼難當。」「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這就是求人的苦處。

Karen S. Kingsbury 英譯版作:

Weilong couldn’t help but be angry. Then she remembered “The King of Hell is a gentleman, but the little devils are pests” and “When you go under another’s roof, how can you avoid bowing?” That was the rub, when you had a favor to ask.

中文原文雖然用了引號,但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普通中國人身處那種場合腦中自然浮現那兩句諺語。那是她思考的一部分。英語人大體無此慣習。或許我們能找到比此處的直譯更適恰的西諺(LLM 會吐一堆給妳選),但若直接引用,語感依然頗似漫畫。腦袋旁邊一個燈泡亮起:そうだ!「When you go under another’s roof, how can you avoid bowing?」——違和得滑稽。但中文不僅自然,甚至道地。

剛好最近中國外交部醜態再現,倉田徹也指出「頭破血流」「玩火自焚」這些中國人常用的成語直譯爲日語「頭を割られ血だらけになる」或「火遊びをすれば必ず身を滅ぼす」之後佶屈聱牙,喪失了原本的風流(日語風流此處意爲雅緻)。中國外交部沒有文化自信不言而喻,否則直接寫頭破血流,讀とうはちりゅう甚至トウポーシェリュウ即可。

成語——不限四字成語——是語言屍體,教化利器。在日本,諺語(ことわざ)確實是一個學習項目,書店裏滿是相關的練習冊和花牌(かるた),但我不太聽到有人在日常用。或許因爲四字成語對於日本人較難,而「郷に入っては郷に従え」之类的又太長,遠不如中文 rù xiāng suí sú 上口。中國人不需要受什麼高等教育,也能脫口而出「閻王好見,小鬼難當」等一大串,從日本視角自可感慨「到底是中國人」,這樣的孩子諺語背得好也是毫不奇怪的。但能轻松说出閻王好見小鬼難當,也就能轻松说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落後就要挨打」。國將不國究竟如何理解,大哉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