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和李照興夥同來日的香港朋友到位於六本木的「尖沙咀」餐廳吃飯。向香港人推介日本的粵菜館基本是自取其辱,不過那回主要是爲了帶他們見見那位 no-bullshit 的老闆娘。談笑之間,一位朋友突然對伊以「事頭婆」相稱。以我的粵語水平,這個詞放在語境裏能明白,但自己很可能用不出口。所謂用不出口,有時是因爲想不起來,有時則更加微妙,覺得與自己身份不合,不應該用。就像通常不推薦大家跑到壽司店用壽司師傅的行話來點菜。
在《等到下一代》(二〇四六出版)裏,李照興對於香港人給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安的「事頭婆」俗名有以下見解:
香港人以「事頭婆」來代稱英女王這大家都熟知,事頭婆作為港式俗稱,道盡了更多香港人想像中和英女王的關係:那當然遠非血緣家族,甚至不算自命子民,而是一種勞資關係。對,就是香港人心態上只是為女王打工。香港人一般稱小老板為「事頭」(粵語中這「頭」字讀上聲),記着,不是大企業老板,而更多所指是小店老板。就如那些街頭巷尾的夫妻店或茶餐廳,往往夫妻輪流看檔,女主人,一般才稱作「事頭婆」(這裏「頭」字則讀回常規)。那是一種有階級性但又親切的稱謂,是小團隊式就業受僱規模,准時出糧,全力以赴,可能沒有男性老板的尖酸,多了一份女性店主的人情味。它象徵的實是一種社會默契:公平交易,人情世故。當然,在英女王作為「事頭婆」的香港語境中有一小點扭轉,就是這裏出現的「婆」,並非老婆(跟「老板的老婆」不一樣),而是對女性從事某專業的泛指,即女性老板,這才迎合了女王不是皇后而本質上是國王的理解。但無論如何,要理解香港人對女王的這個通俗理解,才能明白箇中的情感變化。由是,到後來才會發現這種理解,原來和近二百年前英國一開始對香港實行的殖民策略,原來是那麼切合,原本那就是那麼赤裸的商業往還,與其說是殖民,不如說,其時英國是僱用香港人去幫它做生意。
李兄是我多年師友。剛剛大學畢業時(二零零二),他和潘國靈合編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是我書架上的重寶。《等到下一代》的副標題「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大體闡明了內容與範疇。中國大陸着迷香港流行文化的人不在少數,勤於鉤沉者也着實令人驚歎敬佩。不過,熟悉一九七零年代的人恐怕不多,像本書這樣的親歷者書寫更少。流行文化的繁盛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七零年代,作爲徹底改變了戰後香港面貌的「麥理浩時代」,是絕不可忽略的一段時光。這是本書的一大價值。
我更感慨於書中關於香港的 disco 文化與電台文化的篇章。在今天這個人們瘋狂 archive 各種文化產品的年代,這兩種文化卻永遠不可能被 archive。妳當年不在香港,沒有在香港「落 D」,就不會知道香港的 disco 文化。當我們習慣了讀音樂文字是爲了收集唱片,讀電影文字是爲了收集影碟時,這種如今只可能「紙上得來」的經驗更像是一張爲業已消逝的疆域繪製的地圖。
閒說少講,現身說法。請大家移步台灣《報道者》閱讀書中篇章「香港流行樂裡的日曲改編:一段亞洲文化商品交流史」,以及本文下方的簡介。
本站與作者合作,以特別價格發售少量作者親筆簽名版。售價:2500日元(日本國內郵費全免,日本以外讀者需自付運費)。
我們接受 PayPal 與 PayPay 付款:
PayPal: [email protected]
PayPay ID: lawrencelry
付款時請在附言註明「下一代」以及數量即可。付款後煩請將收件地址以電郵發至 [email protected],收到郵件後第二天即可發貨。海外讀者煩請來信查詢運費。
書籍簡介
「當你不可以再擁有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東邪西毒》
由李小龍、許冠傑、衛斯理、張國榮、梅艷芳、林夕、周星馳、王家衛到四大天王;從功夫片、警匪片、黑幫古惑仔到臥底無間道,一杯茶餐廳奶茶呷到的港式風味,這一波始於7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產業及文化輸出,到90年代達至頂峰,是幾代香港人自鳴得意的標籤,進而成為了肯定自我的身分認同。
在挪用其時異常篷勃的文化商品和偶像風潮的過程中,同時激發更多香港新一代投身創作與文化消費,形成獨特的成長經驗。
- 香港流行文化這段黃金時代是如何被創造的?
- 所謂「港式」所指又是什麼?
- 它又如何輸出到全球華人地區,形成了「香港大流行」並一步步蛻變為「香港身分」的載體?
這是一場又一場跨界別新興媒體熱潮下的協同並肩:電視、電台、電影、出版、雜誌、漫畫、時尚、商場空間各種潮流大交滙。一種無序中自生成序的獨有香港流行美學。一個與全球華人文化圈息息相關的狂飊時代。
香港流行文化史,也是全球華人文化圈的交易誌和演變史。
正值香港面臨文化危機、身分存亡爭辯之際,要回顧香港流行文化這段大流行歷史,就無可避免同時也是一次香港文化的重塑與再植。無須一定清楚所有文化走向的來龍去脈,但共同有過的香港記憶卻早已化為你我個人成長中不被遺忘的一部分。
往後,香港文化香港身分,既要保存,同時講求再植與跨域長期連結。依仗的是熱愛過的、經歷過這個獨一無二的香港的每一個人,當中每一位都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香港流行史記。
作者簡介
李照興,香港作家、創作人、出版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系畢業,主修文化研究。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香港電影論述及城市流行文化。曾於香港《經濟日報》、《號外》雜誌、《周末畫報》等多個傳媒機構担任記者、主編、出版人及創意總監等崗位。多年來輾轉長駐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從事第一綫採訪、文化記錄及個人創作,採訪及評論作品現見於端傳媒、《號外》、《明報》等媒體。
尤愛站於時代的熱點,記錄並梳理城市進程的來龍去脈,世代交替的吉光片羽,身分混雜的文化沖擊。那曾經是1997 年的香港、2008 年的北京,以至 2022 年的上海。現專注香港流行文化記錄及論述、泛亞洲城市觀察和跨域華語文化圈現象,創有「B 鏡:流行文化自由 connect」專頁,持續文化評論、流行歷史與當下包括東京、台北、香港等亞洲城市的新興文化梳理。面對急劇變化的後香港新常態,也是時候通過對香港流行文化發展過程的重新檢視,探尋當年香港身分崛起的成因,今天面對的焦恐,以至未來去往的方向。